何以笙箫默小说 >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> 第253章 张作霖的由盛转衰

第253章 张作霖的由盛转衰

    直奉大战过后,张作霖虽然取得了胜利,正式走向巅峰。

    但也并不意味着张作霖就可以高枕无忧,因为还需要调转枪头对付冯玉祥。

    冯玉祥的实力虽说不如张作霖,但也不会坐以待毙。

    为了对付张作霖,冯玉祥拉拢了很多盟友,想要一举击溃奉系大军。

    也是直到此时,张作霖好像明白了自己最后失败的原因。

    在主播说北洋时代过后就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,他就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妙。

    直奉大战过后,他张作霖的实力远比其他军阀势力强得多。

    可依旧没能延续下去,反而让南京国民政府钻了空子,这就说明后面出了大的变故。

    现在从主播口中得知冯玉祥勾结了奉系大将郭松龄和李景林,他才明白应该是这两个叛徒断送了自己的千秋大业。

    郭松龄和李景林是他颇为信任的军长,可却在将来背叛了他,这让他大为愤怒。

    不过好在提前得知了这一信息,只要拿下这两人,他有把握统一全国。

    “1925年奉军整编后,共有六个军团,合计二十个师。”

    “外加七个步兵旅、二个骑兵旅以及二个炮兵旅。”

    “六个军团的负责人分别是第一军团姜登选、第二军团李景林、第三军团张学良、第四军团张作相、第五军团吴俊升和第六军团许兰洲。”

    “这六个兵团总计兵力约为20万,这20万人是奉系的精锐,也就是奉系的根本。”

    “后来奉军入关,席卷华北,又收编了大约20多万其它派系的部队。”

    “但这收编的20万跟奉军的20万精锐是不能比的,那都是不堪一击的,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的草头军。”

    “比如后来盗掘东陵的孙殿英的直鲁联军第十四军,根本就不能称得上是军队。”

    “打仗不行,军纪不行,人品也不行,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,根本靠不住。”

    “而在这20万奉军精锐中,张学良统领的第三军团就更是精锐中的精锐。”

    “论兵力,第三军团约占奉系精锐的30%。”

    “论装备,第三军团的各式轻重机枪多达千余挺,这个比例不仅高于同期的民国军阀,也高于日军。”

    “在当时中国领土上,能与之比肩的只有日本关东军。”

    “张作霖可以说是把奉军的老本都交给了张学良,明显是在培养张学良将来接班。”

    “而张学良又把郭松龄当成了自己的老师,对其极其信任,让郭松龄当了第三军团的副军长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张学良平时不怎么管事,所以第三军团实际上就由郭松龄控制。”

    张作霖:郭松龄不仅辜负了我的信任,也辜负了我儿子的信任,实属忘恩负义的小人。

    要不是看在郭松龄是儿子老师的份上,他根本就不会让郭松龄担此大任。

    他原本是看不上郭松龄的,此人虽然有能力,但肚量太小,不是担任将帅的绝佳人选。

    但没有办法,儿子信任郭松龄,并且一直力保。

    无奈之下,他也就只能从了儿子的选择,让郭松龄担任儿子的副手进行辅佐。

    不过为了郭松龄将来能够死心塌地的效忠儿子,他时不时就会进行打压。

    他们父子两人,一个唱红脸,一个唱白脸,才能让郭松龄对儿子感恩戴德。

    可万万没想到,郭松龄最终选择了背叛。

    想到此处,他好像明白了郭松龄为什么背叛他的原因。

    很有可能是他一直打压郭松龄,使得肚量小的郭松龄记恨上他了。

    不过不管如何,既然郭松龄选择背叛,那就不能留了。

    当即他就下令让人捉拿郭松龄,将其关入大牢等待审判。

    “按道理来说,郭松龄在奉系中就等于是太子老师。”

    “将来张作霖驾鹤西去,郭松龄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奉系中的泰山北斗。”

    “但即便奉系给了郭松龄如此优厚的待遇,郭松龄在奉系中又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,可最后郭松龄还是选择了反奉。”

    “这场反奉风波一度还把张作霖逼到了绝境,甚至张作霖还做出了下野的打算。”

    “虽说张作霖在绝境中反败为胜,但郭松龄的反奉事件直接导致了奉系由盛转衰。”

    “1925年8月,张作霖任命李景林为直隶军务督办,姜登选为安徽军务督办,杨宇霆为江苏军务督办。”

    “张作霖本来是想让郭松龄当安徽军务督办,姜登选担任江苏军务督办。”

    “可偏偏这时候杀出一个杨宇霆,死皮赖脸的非要主政江苏。”

    “为了平衡势力,张作霖只好让杨宇霆去江苏,姜登选去安徽,冷落了郭松龄。”

    “张作霖如此安排,自然有他的理由。”

    “郭松龄是他留给张学良的肱股之臣,现在越是打压郭松龄,将来张学良才越有操控空间,让郭松龄对张学良感恩戴德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张作霖忘了一件事,那就是郭松龄这个人虽然有能力。”

    “但自尊心很强,心眼还小,与姜登选、杨宇霆都有矛盾。”

    “尤其是与杨宇霆的矛盾,整个奉系可谓尽人皆知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被别人顶替的位置,郭松龄或许不会计较。”

    “但偏偏这个人是死对头杨宇霆,郭松龄的心里顿时就不平衡了。”

    “两人之所以有嫌隙,简单来说就是靠山不同、分配不公、矛盾重重。”

    郭松龄淡定的看着弹幕上骂他的话语,丝毫不惧,脸色无半点波澜。

    他之所以选择背叛张作霖,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。

    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国陆军大学,经过专业的军事学习,成为正经的军事高材生。

    而张作霖是土匪出身,为了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,不惜和日本人打得火热。

    他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,自然是看不上张作霖这样的草莽英雄的。

    而且在两次直奉战争中,他凭借着过人的指挥能力,取得了极大的功劳。

    然而,功劳最高的他,却独独不在封赏名单内。

    而那些没有做出大成绩的人,又是提拔,又是赏赐的,这让他心里如何能平衡。

    还有直奉战争胜利后,膨胀的张作霖决定乘胜追击,继续攻打南方的国民军,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。

    他对此是坚决反对的,认为当下的重点是开发东北,积蓄实力,抵御外敌。

    自从他和张作霖政见不合之后,那些本就嫉妒他的军官趁机大进谗言,对他是处处排挤。

    也正因为这一系列的原因,他才下定决心反奉的。

    不过只是有些可惜计划暴露了,必然会引得张作霖震怒。

    为今之计,还是先逃跑再说,以后再做打算。

    “北洋军阀虽然号称直、皖、奉三大派系,但奉系和直、皖两系有很大的区别。”

    “直系和皖系基本上是北洋军,或者清末新军的底子,具有一定的近代军队特征。”

    “而奉系的前身基本上都是东北各地的保安队,几乎全是大字不识的粗人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奉军的老班底以张作相、张景惠、吴俊升等人为代表,被称为旧派。”

    “因为他们当年是跟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,又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。”

    “因此在张作霖独霸东三省后,他们也都跟着张作霖一起成为了奉系的领导人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人的优点是非常团结,对张作霖极为忠诚。”

    “东北在他们的控制下,基本是针插不进,水泼不进。”

    “但同时老派人的缺点也非常明显,就是普遍思维落后,不懂近代化战争。”

    “让他们带几百人打游击还可以,指挥大兵团作战就不行了。”

    “张作霖指望这些人跟直系和皖系争天下根本行不通,旧派指望不上。”

    “张作霖也只能任用一批有军校背景的科班生来帮他训练新式奉军,这批被张作霖启用的新式军官被称为新派。”

    “新派人的特点是会打仗、会建设、会练兵。”

    “但他们在东北没有基础,必须依附于老派才能发挥自己的本领。”

    “于是,这批奉系新派军官就分成了两派人,分别是士官派和陆大派。”

    “士官派又称留洋派,普遍都有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经历,这一派的领导人就是杨宇霆。”

    “由于杨宇霆得到了张作霖的赏识,他的校友姜登选等人也跟着沾光,被张作霖委以重任,掌握了奉军的一部分实权。”

    “陆大派又称本土派,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,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龄。”

    “由于郭松龄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,因此陆大派也受到重用,在奉军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实权。”

    张学良:要是爹没有采取让郭松龄和杨宇霆相斗的策略,或许就没有如今拔刀相向的地步。

    奉系集团内部本身就隐藏着重重矛盾,有士官派和陆大派、老派和旧派、文官派和武将派之争。

    而他爹比较重视新老之争和文武之争,却对士官派和陆大派并不关心。

    而且他隐约感觉得到,对于士官派和陆大派之争,他爹反而有一种分而治之,坐山观虎斗的嫌疑。

    士官派老大杨宇霆和陆大派老大郭松龄水火不容,而杨宇霆利用他爹的支持始终压制陆大派。

    不仅让郭松龄,甚至就连他都十分气恼,可却又无可奈何。

    郭松龄的反奉,很大程度上与杨宇霆有关,都是被杨宇霆一步步逼迫的。

    不过不管怎么说,郭松龄反奉是不争的事实,他是不能原谅的。

    在东三省讲武堂教学期间,他结识了郭松龄,也认识到了郭松龄的才华。

    他的第三旅和郭松龄的第八旅,能成为奉军战斗力最强的主力部队,这与郭松龄的训练和用人是分不开的。

    他和郭松龄共事七年,奉军人人都说郭松龄是他张学良的灵魂。

    他是如此信任郭松龄,可现在郭松龄背叛了奉军,背叛了他,这让他如何能接受。

    “老派还不想退,新派又想掌权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蛋糕就那么大,哪有那么多的实权职务给新派将领呢?”

    “这样一来,新派内部之间就势必要争权夺利。”

    “见郭松龄对张作霖不满,冯玉祥迅速与之搭上了联系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,虽说郭松龄对张作霖不满,但他还有张学良可以依靠。”

    “只要能熬死张作霖,他一样可以施展抱负,所以这时候的郭松龄也不是非要急着与冯玉祥合作。”

    “但事情就是这么巧,由于一连串的事,坚定了郭松龄反张作霖的念头。”

    “1925年9月,杨宇霆跑到南京视察,还派奉军第20师以戒严名义驻防上海,暗暗将矛头对准浙江。”

    “孙传芳见奉系气焰嚣张,有吞并自己之意,便暗中拉拢江苏军务帮办陈调元,决定反击。”

    “10月,孙传芳自称浙、闽、苏、皖、赣五省联军总司令,通电讨伐奉系,浙奉战争爆发。”

    “开打之后,孙传芳调集浙军4个师,另6个旅向上海发动突袭。”

    “当时奉军在关内一共有11个师,这其中还不包括张宗昌和李景林的部队。”

    “数量上,奉军兵力并不少。”

    “但由于地盘太大,10多个师分散驻守,这就导致每一个省的兵力不足。”

    “为了收缩兵力,杨宇霆命令驻沪奉军撤退,结果这一撤立即引发溃败。”

    冯玉祥:只要郭松龄和杨宇霆有矛盾,郭松龄迟早要和我合作反奉。

    在直奉大战后,张作霖就要调转枪头对付他。

    他自知实力不如张作霖,就只能到处拉拢盟友。

    当他得知郭松龄对张作霖不满的时候,就立马意识到机会来了。

    只要和郭松龄里应外合,一定可以一举消灭张作霖。

    虽说第一次联系郭松龄策反的时候被婉拒了,但他深知只要杨宇霆不停找郭松龄麻烦,郭松龄迟早有一天会站在他一边对付张作霖。

    “杨宇霆这个人属于典型的狗头军师,让他做参谋,搞建设,搞外交一点问题没有。”

    “但让他主政一方,执掌军队,简直就是灾难。”

    “面对危局,杨宇霆居然抛下部队跑了。”

    “他这一跑,群龙无首,奉军2个主力师被全歼。”

    “而更糟糕的是,苏南丢了,临近的安徽顿时门户洞开。”

    “安徽的本土军阀认为奉系大势已去,随即纷纷倒戈。”

    “姜登选见事不妙,只身溜走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一来,驻守安徽的一个奉军主力师也惨遭缴械。”

    “苏南、安徽两战,孙传芳摧枯拉朽,轻轻松松歼灭奉军3个主力师。”

    “得知前线溃败,张作霖暴怒。”

    “虽然张作霖没有当面对杨宇霆、姜登选表示不满,但私底下还是大骂。”

    “江南只有刘毅飞跟孙传芳打了八个钟头的仗,别人他爹妈少给他装个胆,一枪没放,全投降了。”

    “为了扭转战局,张作霖电召在日本观摩军事的郭松龄立即回国。”

    “郭松龄接到电报,认为张作霖只是把他当做工具,召之即来,挥之即去。”

    “有好处的时候,总是想着杨宇霆那帮士官派。”

    “出了事就总让自己擦屁股,实在没劲,把他当什么了。”

    “于是郭松龄回国后,便以生病为由住进了天津的法国医院。”

    “见郭松龄故意装病,张作霖也不便打破砂锅问到底,只好另谋人选。”

    郭松龄:张作霖为了个人权力,出卖国家的利益,怪不得我背叛张作霖。

    他作为奉军的代表跑去日本观摩军事,这才明白事情的原委。

    他还以为张作霖派他前往日本,仅仅只是为了观操,可结果并不是。

    他当初在日本观摩期间,日本参谋本部的一位重要官员来拜访他,询问他到日本是否还有代表张作霖与日本签订密约的任务。

    直到那时,他才知道原来张作霖想要以落实‘二十一条’为条件,商定由日本给奉军提供军火,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。

    此等卖国行为,激起了他强烈的义愤,自己是不能接受的。

    国家破败到如今这个地步,张作霖还为了个人利益出卖国家,选择和日本苟且。

    张作霖的这种做法,他是如论如何都不能苟同。

    他是国家的军人,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。

    从那时起,他心中就有一个想法,张作霖要是利用卖国的这批军火攻打国民军,他就攻打张作霖。

    “张作霖环顾一圈,姜登选、杨宇霆、韩麟春这些人,要么是光杆司令,要么是老弱残兵。”

    “无奈之下,张作霖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张宗昌身上,委任其为直鲁苏皖防御总司令。”

    “收到任命,张宗昌倒是很积极,他将麾下12万大军分别部署在邳县、荡山、宿州,试图依托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抵抗孙传芳。”

    “但孙传芳毕竟是正经科班出身,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。”

    “孙传芳发现了张宗昌的正面防线虽然稳固,但侧翼不防空虚。”

    “于是孙军便从侧翼绕到了防线背后,打了张宗昌一个措手不及。”

    “后路被抄,这不是闹着玩的。”

    “情急之下,张宗昌下令撤退,指挥人马转进如风,逃往山东。”

    “论跑路,张宗昌一直是专业的。”

    “获悉张宗昌溃败,张作霖心急如焚,但奈何实在抽不出兵力增援。”

    “浙奉战争的时候,奉军嫡系在提防冯玉祥。”

    “浙奉战争之前,冯玉祥就派人与孙传芳私下里达成了合作协议。”

    “只待孙传芳在南方动手,国民军就杀入华北。”

    “战争进行期间,冯玉祥指挥国民军悄悄摸到京畿,威胁张作霖的侧翼。”

    “为了解决肘脑之患,张作霖以保定、廊坊为筹码,表示这些地方都可以让出来,只要国民军别趁人之危即可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冯玉祥胃口很大,压根看不上张作霖的筹码,他想要的是整个华北。”

    “冯玉祥笃定了要趁火打劫,张作霖忍无可忍,就要对冯玉祥动手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:从战术层面来说,只要孙传芳和冯玉祥两面夹击,就可以彻底打败张作霖。

    他从主播提供的信息来看,奉军将领的军事才能一般,没有特别突出的。

    一个孙传芳就接连打得奉军大将丢盔卸甲,逃之夭夭,可见奉军那些将军的实力有多弱了。

    孙传芳和冯玉祥约定好,一旦孙传芳在南京动手,冯玉祥也要立马包围张作霖。

    孙传芳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,压制张作霖的奉军嫡系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而张作霖担心冯玉祥趁火打劫,想要把保定和廊坊当做筹码送给冯玉祥。

    仅此一条,就可以看出张作霖是惧怕和冯玉祥对战的。

    在孙传芳和冯玉祥如此优势下,只要双方夹击张作霖,肯定可以把张作霖消灭。

    但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张作霖在绝境中反败为胜,这就让他有些不能理解了。

    这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原因,使得孙传芳和冯玉祥在大好优势下战败了。

    “而就在这时,孙传芳打下徐州后,宣布休兵,打算消化占领区,无意进一步北上。”

    “张作霖抓住机会,命令张学良、张宗昌、李景林夹击国民军。”

    “形势变化的如此之快,让冯玉祥措手不及。”

    “自己本来是来趁火打劫的,结果却成了靶子。”

    “30万不到的国民军哪里打得过40多万奉军?”

    “但关键时刻,愣头青郭松龄和老油条李景林把冯玉祥给救了。”

    “1925年11月12日,郭松龄与冯玉祥、李景林暗中达成密约。”

    “奉军进攻国民军时,郭松龄部立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,李景林提供粮草。”

    “击败奉系后,郭部即退到关外,专意开发东北,不再过问关内之事,直隶、热河划归李景林。”

    “李景林之所以背刺张作霖,主要是军阀心理作祟,想要自立门户。”

    “郭松龄背刺张作霖原因就复杂了,理念不合加上备受排挤是郭松龄决心反奉的主要原因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郭松龄产生反叛念头时,张学良其实已经发现了不对劲。”

    “张学良向郭松龄传达张作霖进攻国民军的命令,但郭松龄含糊其辞,就是不想开打。”

    “按理说郭松龄如此反常,张学良应该第一时间就控制他。”

    “可张少帅当时的脑回路貌似不正常,在已经觉察到异常的情况下,居然坐着火车回到了东北。”

    “张学良这一走,驻留天津的七万奉军便归由郭松龄指挥。”

    “这七万人是奉军精锐中的精锐,不夸张的说,郭松龄指挥这七万劲旅足可以对付关外的十几万留守奉军。”

    张学良:郭松龄虽然反了我张家,但我知道郭松龄心里想的是什么,不过限于两义难全,双方才站到了敌对立场。

    在郭松龄反叛之前,他其实就已经发现了苗头。

    郭松龄在他面前或多或少的表露过要让父亲下野,推他上台的意思。

    他之前听完之后,并没有多大的震动,只是拒绝说不行,认为郭松龄不过是又一次对父亲的抱怨。

    他对自己和郭松龄之间的情谊非常自信,也不相信郭松龄会干出背叛张家的事来。

    郭松龄发布通告,要求他父亲下台,让他张学良上台主政。

    并且郭松龄还给他写了一封信,信中极力劝说他一起谋划大业,并感激他对的知遇之恩。

    不过他言辞拒绝了,对待朋友,他尚且不能背信弃义,如今对父亲又怎么敢担上不孝的罪名。

    虽然他理解郭松龄的理想和主张,但实在是无法同行。

    他是认同郭松龄发展东北,休养生息,不要一味内战的主张,只是他实在是两难。

    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他还是决定站在父亲张作霖这一边。

    “11月22日,郭松龄通电反奉,号称东北国民军。”

    “以七万精锐杀向山海关,以冯玉祥、郭松龄、李景林三部的实力联起手来围殴张作霖,胜算很大。”

    “然而,当郭松龄打出长城,开始跟张作霖刺刀见红时,意外发生了。”

    “原来国民军第二军、第三军不顾冯玉祥与李景林的密约,擅自攻打保定。”

    “冯玉祥虽然是国民军总司令,但他对胡景翼的第二军、孙岳的第三军没什么控制力。”

    “胡景翼、孙岳铁了心的要吃下直隶,冯玉祥为了团结内部,也只好默许他们攻击李景林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一来,李景林只好把心一横,又跳了回去支持张作霖。”

    “后来在张作霖的授意下,李景林退至山东,与张宗昌合流,组成直鲁联军。”

    “张宗昌任联军总司令,李景林任副司令。”

    “没有了李景林的后勤支援,已经打过山海关的郭松龄,一下子就变成了断了线的风筝。”

    “而看到冯玉祥、郭松龄、李景林三家起了内讧,原本已经打算卷铺盖跑路的张作霖顿时又燃起了希望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时候,日本关东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亲自下场。”

    “一面出兵封锁南满铁路,一面派出军事顾问指导奉军作战。”

    “由于日军干涉,打乱了郭松龄的战前计划。”

    “张作霖获得喘息之机,奉军得以在巨流河东岸从容布设防线。”

    嬴政:一群乌合之众罢了,都上了战场还能起内讧,也难怪反奉失败了。

    战场上起内讧在他看来,实在是无法理解有如此愚蠢之人。

    明明形势一片大好,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对手了。

    却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劲,居然还能起内讧,简直是离谱。

    即便是要瓜分利益,要么在战前约定好,要么打了胜仗再瓜分,哪有在战争中途抢地盘的。

    他不禁有些感慨,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张作霖了,却不想起了内讧。

    张作霖和郭松龄双方,他自然是站在郭松龄这一边的。

    一个和日本勾结出卖国家利益,一个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爱国青年,站在哪一边自然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“1925年12月23日,陷入进退无据的郭松龄决定孤注一掷,下达攻击命令,巨流河之战打响。”

    “这场战斗的过程很简单,就是奉军和郭军一通打。”

    “战斗期间,张学良发动了强大的策反攻势。”

    “张学良亲自给郭部军官打电话,讲明形势,表示既往不咎。”

    “致使郭军全线震动,士气低落。”

    “23日夜,郭松龄召开军事会议,商议策略,希望大家团结一致。”

    “但将领们的态度很不统一,很多人主张停战议和,只有少部分人支持郭松龄主战。”

    “在这种情况下,郭松龄最好的选择是撤退。”

    “即便撤退可能会引起溃败,那也比全军覆灭要强。”

    “但郭松龄不甘心,所以决定在24日再对奉军发动最后一击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就在备战的当晚,日军从侧翼偷袭了郭军。”

    “再加上当天晚上张学良用飞机撒下‘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’的传单,进一步影响了郭军的士气。”

    “以至于战斗还没有打响,士兵便开始纷纷投城。”

    “24日中午,见大势已去,郭松龄率卫队突围。”

    “但没有跑多远,郭松龄就与夫人韩淑秀一起被奉军骑兵俘虏。”

    “随着郭松龄的被俘,这场历时32天的反奉战争就此结束。”

    “经此一役,奉军元气大伤,由盛转衰,局势由此转变。”

    张学良:我对不起郭松龄,当年没有把他救下来。

    即便是到了晚年,他依旧对当年没有救下郭松龄一事耿耿于怀。

    当年郭松龄夫妇两人被俘后,他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让人去联络。

    希望将郭松龄转送到他身边,然后想办法将人送去国外,好歹还能留住性命。

    但可惜的是,他还没来得及行动,郭松龄的死讯就传了过来。

    甚至父亲还让人把郭松龄夫妇两人处决后的照片大量打印,散发到各部门以示警戒。

    他当时看到后顿时遍体生凉,心灰意冷,终究还是晚了一步。

    郭松龄虽然站到了敌对立场,但他内心深处对郭松龄的敬佩和赞颂从未变过。

    http://www.yetianlian.net/yt111336/41650640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yetianlian.net。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.yetianlian.net